“师傅,这是到余家村的车吗?”22日上午9时,雨城区友谊路与育才路交会处街口,今年刚退休的张敏问道。
十余分钟,车辆在余家村村委会院坝稳稳停下。“干净、漂亮!这个省级文明村确实不赖!”刚回雅安养老的张敏点赞道。
与此同时,余家村党支部书记李俊浩和同事坐在路旁一树荫处,与几名村民攀谈着。
“最近村里有村民刚办了红事,趁着今天上午有点空,想听听大家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没。”李俊浩道出了交谈的初衷。
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,余家村成立已近5年的红白理事会,承担着破除婚丧嫁娶中铺张浪费、落后传统观念的职责。
对于这些年红白理事会给村里带来的改变,现场众人不约而同提到了6月17日村民余德第嫁女儿一事。
梳理整个办事过程,红白理事会的作用跃然呈现:余德第提前一周向红白理事会报备,同时提交宴席原料清单、菜品菜单;作为红白理事会成员、余家村1组红白喜事指定厨师的余德奎,则根据两张菜单进行指导,将每桌菜品控制在16个以内,成本不超过400元。
事后,作为余家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的李俊浩,曾和余德第一起算了算支出成本:用时两天,总计花费2万余元。
“要是放到以前,至少也要5至6万元。”听着李俊浩报出的数字,村民杨玉淑感叹道。
感叹之余,她讲起了过去村里曾一度成风的攀比现象,“红白喜事中的菜品档次、数量,乃至摆宴席的天数都要争个高下,要不就会觉得没面子。现在好了,大家都从一切从简里尝到了甜头,办事的人、帮忙的人、随礼的人,压力都减轻了不少。”
从宣传栏中宣扬榜样、设置易读易懂的标语,到将移风易俗宣传与各种活动相结合,再到入组入户走访摆“龙门阵”,今日余家村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蔚然成风,无疑都来自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。
“过去谁家要是添了新丁,无一例外都会摆宴席。而现在,也没有谁不让办,但大家伙却都不约而同选择了不办。”余家村红白理事会副理事长吴雅雄认为,这“意外”变化中也带着必然,映衬的是村民思想观念的进步,以及余家村文明乡风水平的又一次提升。
相似改变在余家村还有很多。而李俊浩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,对继续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设有了新想法。
以移风易俗为例。“今年5月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》,再次强调了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,其中,就有持续推进红白理事会等机制的持续推进。”李俊浩说。
充分发挥道德评议会主观能动性成为新的发力点之一。余家村正通过小品、相声、情景剧等方式情景再现,把移风易俗宣传更加具象化。